English

救救乡土建筑救救乡土中国

2000-02-23 来源:中华读书报 风景秀美的岩头村丽水街 我有话说

作为乡土文化存在与发展的物质环境的乡土建筑,正在迅速地走向灭绝。如果不赶紧下大决心抢救,我们将永远失去它们,那损失难道会比死光了大熊猫或者金丝猴小吗?

 ——陈志华

中国广袤土地上的乡土建筑是我们民族最珍贵的遗产。然而在现代化的进程中,大量的乡土建筑消失了,殊为可惜。其实研究乡土文化,抢救有价值的乡土建筑,也是现代学术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陈志华教授说:“一个物种的灭绝是重大的损失。全世界都已经警觉起来,尽全力保护濒危物种。成立了组织、设立了基金、开展了宣传,也立下法律严厉惩办胆敢伤害这些物种的人。但是,一种文化的灭绝是更大的损失,似乎世界还缺乏足够的警觉。我们的乡土文化是最大多数人的文化,由整个民族在上千年的时间里塑造、锤炼、丰富、积累而成,有的已经消失,有的正处于濒危状态。乡土文化最大的一宗,并且作为乡土文化存在与发展的物质环境的乡土建筑,正在迅速地走向灭绝。如果不赶紧下大决心抢救,我们将永远失去它们,那损失难道会比死光了大熊猫或者金丝猴小吗?”

强烈的责任感使书斋里的学者坐卧不安,陈志华放下研究了40年的外国建筑史,和楼庆西、李秋香两位同事下乡研究乡土建筑。从1990年10月到浙江省永嘉县的楠溪江中游工作开始,每年春秋两季,他们就带着学生到乡下调研,10年从不间断。最近,重庆出版社出版的《诸葛村——中国乡土建筑》和《新叶村——中国乡土建筑》(两书均为陈志华、楼庆西、李秋香著),三联书店出版的《楠溪江中游古村落》(陈志华文,李玉祥摄影)就是他们在乡土建筑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。这些书装帧设计十分考究,印制精美,在国内的出版物中可谓首屈一指。而书中呈现的新的理论框架及珍贵的历史价值,更是令人瞩目。

与单纯研究民居的形式美不同,他们注重整体地研究乡土建筑。他们制定了研究的计划和学术目标:以一个完整的聚落、聚落群或者一个完整的建筑文化圈为研究对象,注重研究它们与历史形成的各种环境关系;在整体联系中研究聚落中类型的建筑物和它们所组成的聚落本身,不孤立地只研究居住建筑一种;在乡土文化的整体中研究乡土建筑,把乡土建筑放在完整的社会、历史、环境背景中,不孤立地就建筑论建筑,尤其不脱离有血有肉的生活;在动态中研究乡土建筑,包括建筑的发展演变,也包括源流和地区间的交互影响;在比较中研究乡土建筑,通过比较更敏感、更深入地发现某处乡土建筑的特色,探索造成这些特色的原因。从这些书中可以看到,他们很好地完成了工作设想,他们的调研成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,是中国乡土文化研究的里程碑,也为国际上的文化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。

他们的研究带有抢救性质,所以未到早已声名显赫的地方——如到安徽歙县、黟县等地去考察徽州民居,而是“去发掘一些默默无闻但很有价值的聚落”。对村落进行个案研究,对聚落进行深入的田野调查,则是他们采取的史学和人类学的方法,其特点是带有强烈的实证性。测绘,摄影,征集,访问,参与,取得了很宝贵的第一手资料。回想起80年代的文化热,或许会感到他们的工作有些寂寞。然而通过扎扎实实的调研,人们对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。很多才华横溢的文人的高谈阔论,早被人遗忘了;而陈志华先生他们的劳动,却为人类的文明增添了砖瓦。1996年11月,诸葛村被批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正是申报时有他们的工作为依据。

1992年,他们的研究成果《楠溪江中游乡土建筑》由台湾《汉声-民间》杂志出版,然而在内地却买不到此书,这是极大的遗憾。钱学森先生看到《建筑师》杂志介绍楠溪江中游乡土建筑研究的文章,得知该书在台湾出版时,曾写信给我:“但书既在台湾出版,购买不便,我也就不麻烦陈志华教授了,等待我们自己的版本吧。”幸好,在20世纪的最后一年,我们内地的版本总算出版了。捧着还散发油墨芳香的新书,我感到沉甸甸的分量。我牢牢记住作者这段话:“我们无力回天。但我们决心用全部的精力立即抢救性地做些乡土建筑的研究工作。虽然我们只能从汪洋大海中取得小小一勺水,这勺水毕竟带着海洋的全部滋味。希望我们的这套书丛书能够引起读者们对乡土建筑的兴趣,有更多的人乐于也来研究它们,进而能有选择地保护其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分,使它们免于彻底干净地毁灭。”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